以上Javascript為處理區塊圓角與頁面移動至最上層,皆不影響網站之閱讀。
:::

字體調整:

  1. 一般
  2. 較大
  3.  大 
  4. 很大

分享到:

  1. Facebook圖示
  2. Plurk圖示
  3. Twitter圖示

九月2日發生一起男子奮勇救人,自己卻不幸喪生的悲劇。幾週後,新聞報導斗大的標題換作:「悲!吳男內埤勇救八歲女童女友輕生亡。」接二連三的事件,無不令聞者感到難過與惋惜。

當人痛失摯愛後,會進入一段悲傷的歷程。英國精神病學家Parkes於1970年,提出悲傷歷程的四個階段:「震驚和麻木」、「思念與尋找」、「混亂與絕望」、「整頓與重組」。哈佛心理學教授Worden,接著在1991年提出在這四階段中,當事者需要完成的任務。

表面堅強不表示走出悲傷
第一階段是遭受衝擊後的震驚與麻木。此時大腦杏仁核(amygdala)會自動啟動警報系統,讓人進入面對或逃跑(Fight or Flight)的抉擇模式,這時思緒會呈現麻木、不知何去何從、洞察力受限及情緒癱瘓等等,時間可能數小時到數天不等。

當朱姓女子得知男友不幸溺斃的消息後,當場在醫院崩潰痛哭,就是在此階段接受失落的事實;這部分朱女在幾小時內完成了。

第二階段是退縮和困惑的思念與尋找期。此階段是失去摯愛者,最痛苦、也最容易出狀況的時期。因為此時的情緒感受會很強烈,人會覺得精疲力竭、憤怒、悲傷、焦慮、鬱悶消沈、暴怒、愧疚等等。思緒方面會不斷出現:「早知道我就不會……。」這種一廂情願的想法;這階段可能會維持數天到數週。

朱姓女子在出庭完之後,3日在其臉書心碎地表達心中許多的不滿與悲憤。之後朱女幾乎每天都會在臉書發文,表達對男友的思念,也曾告訴親友,自己會撐住,要在天上的男友不要擔心。

這段時間,失去摯愛者通常會有類似好轉的現象發生,有時甚或出現笑聲;逝者後事的安排與預備工作,會讓當事人轉移注意力,但並不表示他已經走出悲傷。「早知道……我就不會」的想法佔據著朱女的腦海,內疚、自責、悔恨的情緒,無時無刻折磨著她,最後選擇逃離困境。因此她在遺書寫下對男友的愧疚:「當天不找你去海邊就好了」、「很累很痛先走了」……。

幫助受傷者表達內心情緒
新聞報導上寫著,朱母表示,女兒男友17日就要火化,因此,她最近這幾天都陪女兒到羅東壽園男友的靈前,摺紙蓮花,協助處理後事。女兒這幾天都還吃得下,且還會想到工作上的事情,前一天一起吃飯時也還會笑,她想說女兒應該可以自己處理一些事情。朱母也表示,她其實也想要陪伴女兒,但女兒表示不用,沒想到因此發生憾事。

根據研究,要走完一般失落的旅程,通常要兩年的時間;要走完突然的失落,則至少需要三年。在這些階段中,要幫助失去摯愛者適切地表達出內心的痛苦,因此,像「節哀順變」、「不要哭,哭會傷身體」、「不要這樣想啦」這類的話語,並不合宜。若不知道說什麼好,就單純地陪伴與接納,或是一起擁抱痛哭,此時無聲勝有聲。

朱姓女子未能走過悲傷歷程的後續階段,名噪一時的作家三毛也同樣如此,讓身邊親友無限感慨。

這段期間,失去摯愛者心中常會出現的自責話語可能是:「我後悔沒花足夠的時間跟你在一起……後悔沒有給你買……後悔沒多說幾次我愛你。」面對這些反應,知名心理醫生諾曼‧萊特 (Dr. H. Norman Wright)在《再見.愛》一書中如此建議:「花些時間找出這些懊悔,寫下來、大聲唸出口,說你很抱歉,再請上帝把這些懊悔的情緒,從你的內心與腦海內移除,然後開始新生活,你做得到的。」

走在人生的道路上,我們難免會經歷生離死別,若能事先了解失去摯愛的悲傷歷程,不但能預備自己,也能幫助身邊所愛的人,順利走出人生不預期的風暴。

《本文刊載於基督教論壇報 CHRISTIAN TRIBUNE 2018年九月10-21日 第4051期 》

 

相關連結

https://www.ct.org.tw/1330139

這篇內容讓您覺得?

,目前已有138人投票

Copyright © Jane Hsu.
All rights reserved.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secured. Used with author’s permission.

Reprint Article? or Back list page

歡迎加入我們的官方 LINE 帳號 @255vux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