醫院對多數人而言是個不得不去的冰冷處所。然而,在台灣的首都台北市曾經有一所牙醫診所讓大人小孩歡欣前往。進入明亮的大廳,迎面而來是助理們好朋友見面般地開心問候。稍待片刻,即見醫師親臨候診室迎接患者,躺上診療椅,護理人員彷彿照顧嬰兒般輕巧地為患者蓋上觸感溫柔的純棉毛巾。
在這裡看不到醫療糾紛,聽不到勞資問題,更沒有一絲醫界的排擠爭競氣氛。有的是孩童雀躍地告訴醫師,他們的學業進步了幾分;大人帶了甜點來與醫護人員分享生命的喜悅;來自南北各地的醫師彼此切磋學習。深度地尊重人是這裡的文化。形成此文化的靈魂人物是敬天愛人的陳醫師。
成為幹材的第一步
自中山醫學院牙醫學系畢業,隨即通過國家考試,但卻不像多數人欣然開業立刻成為牙醫師,反而更認真思考著未來的方向與人生角色,就在安靜思索時,母親的一席話浮現腦海。母親待人處事的哲學落實在生活的點滴細節中。出身基督家族自幼即受洗,畢業於中山女中的母親,有著慷慨寬厚的性格,雖說是位醫師世家的千金小姐,婚後有傭人可供差遣的醫師娘,卻沒有絲毫嬌奢習氣。常跟兒女說:『眼睛不要長在額頭上,送禮應該送給情況比較不好的人!』因為這樣的人賺錢辛苦,生活也清苦,更需要被體貼幫助。
平日受母親的待人接物家教影響甚深,最記得母親常說的:『一個人究竟是要成為樹木的樹葉或主幹呢?樹葉數量很多色彩繽紛最能吸引眾人注意,但一遇風雨就容易飄落;主幹單純樸實卻有根莖可以吸收養分茁壯,並且供給頭上枝葉所需,還會開花結果讓更多人受惠。』 這段話彷彿暮鼓晨鐘,讓他更深刻地反芻:一個人要成為樹木的哪一個部分?以哪一個職業為終生的職志,好讓自己成為使周遭人受惠的主幹呢?
由於外公與父親都是地方名醫,兩人行醫近八十年頗受大家尊重。,逢年過節大小禮物可說是琳瑯滿目。當時還只是個初中生,一看到禮盒來了,兄弟倆就當場拆開找尋自己喜歡的東西,有時只是為了其中的一個日本櫻桃罐頭,就把整個禮盒給拆爛了。母親見到此種情景,經常勸導要尊重別人花錢費心送來的禮物及心意,儘管是不起眼的禮物,卻可能是許多平常人家省吃儉用費盡心思送來的謝禮。母親深刻了解每逢過節時,送禮一直是普通家庭經濟與心理的莫大負擔。不送禮心情難安,選購禮物則更是經濟與心理的雙重壓力。母親的作法是高興收下禮物讓送禮者安心,隨時保持禮物的完整,同時轉送另一項禮盒做為回禮,或是請一些熟悉的親友來家中自己挑選現成禮盒,幫助他人節省額外的開支。
母親的房間的牆壁上框著一句她最喜歡的話『花には水を。人には愛を』(意指花需要水來灌溉,人則需要愛心關懷);母親也常教導:『話要說清楚,送禮要送到恰如其份,不要造成受禮者的壓力!』送禮的學問很大,從一句話可以看出一個人的修養。好比說:『我不需要這個東西,所以送給你!』是一種說法,可是另一種說法卻也可以這樣說:『我非常喜歡這個東西,所以請你也嚐嚐好滋味!』
以貼近別人的心,尊重別人的感受,來說造就別人的好話,是對母親最深刻的印象。而一個人能否成為幹材?就像是送禮的道理一樣,如何讓自己成為一個可以給別人機會的人,首先要壯大自己的志向。在母親的一番啟示裡確認了自己未來人生的第一步。1979年結婚不到幾個月,就帶著新婚太太一齊前往日本國立長崎大學齒學部學習齒顎矯正。
從候診室開始的醫師
重視醫病之間的互動關係,以人本精神來善待每一位病患,這樣的醫者胸懷,陳醫師受長崎大學入江通暢(Irie Michinobu)教授的影響最深。
長崎大學位於九州西部的長崎縣長崎市,附近海域有許多大小島嶼,附設醫院具有照顧離島居民醫療的責任;有些人為了到長崎大學附設醫院來看病,必須在前一天晚上就坐船到長崎市。有一天早上陳醫師和入江教授一起經過候診室,入江教授問陳醫師看見了什麼?陳醫師直覺地回答:『就是一個老婆婆帶著小孫子來看診。』,沒想到入江教授卻指出:『不只是這樣的,從她們的穿著可以看出是離島的居民,因為要在今天早上看病,必須在前一天晚上就在這邊過夜。離島的居民以捕魚跟農耕為主,經濟狀況較差,父母親每天必須早出晚歸辛苦工作,無法親自帶孩子來醫院,才託老婆婆帶著孫子來。因此金錢和時間的花費比本地居民來得多,如果我們可以幫他們治療得更完善,並且不要讓他們等得太久,免得誤了下一班回去的船,才算真正幫助們。當一個醫師,不要只當診療室的醫師,只對著診療簿來認識患者,從現在起要從候診室開始懷著愛心觀察,養成治療後送患者到候診室或出來與患者聊天的習慣,從患者的肢體語言中可以得知,哪些患者應該接受更迅速的治療,因為患者的一分鐘和醫師的一分鐘是不一樣的』。
同樣是醫生的父親也時常教誨『醫師的愛心一定要比診療室更寬更大』 ,回憶起二次世界大戰被日軍徵調菲律賓任職上尉醫官的父親常說「在美軍轟炸日軍營區的戰亂中,大家都在逃命,那種殘酷的環境對醫師的愛心與良心是最大的考驗」。母親在戰爭期間單獨扶養六個女兒堅強守住台灣的家庭與產業,不受日軍欺凌;父親則大難不死,戰後安然回到家鄉與家人團聚,恍如隔世,才體會生命與真情的可貴,物質財產等身外之物反如天上浮雲不須刻意追求。父親對於尊重生命與醫療醫德的實質意義,從此昇華到另一個更高境界。
在入江教授及父母親以人為本的醫療精神之下,陳醫師更以論語所言的『父母為其疾之憂』,來詮釋自己對醫病關係的看法。每個為人父母者對自己孩子發生的病痛,那種焦慮,那種惶恐的心情實在很難用言語形容,唯有用心體會為人父母的心情,將病患視為自己的子女,才能貼近患者的心以無怨的態度診療。看重自己所能給予別人並且為別人解決困難的責任,真正做到良好的醫病互動。
供給其他枝葉所需
三十年前的南部地區可說是學術演講的荒漠,許多醫師必須舟車勞頓專程到台北參加演講,然後又忙著趕回開業,對他們來說學習絕對不是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。回台北開業的第二年(1985年),高雄地區便有幾位熱心的牙醫師北上,希望徵詢有經驗的矯正醫師南下高雄講課。陳醫師當下立即把握這一供給其他枝葉所需的機會。至今已走過二十個年頭,陳醫師仍維持著每月一次的高雄讀書會之行。不只獲得惺惺相惜的情誼,更是人生最珍貴與快樂的行程。
成就別人就是成就自我
父母的教誨使陳醫師把握每一個機會將自己的所學所長,當成一個可喜可貴的禮物,送到真正需要的人的手上;也期許自己成為供給食果讓人遮蔭的幹材;發揮自己最大的力量,創造更多人的成功機會,並且用快樂的心情去享受自己的付出所獲得的成果!陳醫師早已隱然成為別人最好的禮物。
這篇內容讓您覺得?
Copyright © Jane Hsu. All rights reserved.
International copyright secured. Used with author’s permission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