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上Javascript為處理區塊圓角與頁面移動至最上層,皆不影響網站之閱讀。
:::

字體調整:

  1. 一般
  2. 較大
  3.  大 
  4. 很大

分享到:

  1. Facebook圖示
  2. Plurk圖示
  3. Twitter圖示

17 你要囑咐那些今世富足的人,不要自高,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;只要倚靠那厚賜百物給我們享受的神。18 又要囑咐他們行善,在好事上富足,甘心施捨,樂意供給(或作︰體貼)人。19 為自己積成美好的根基,預備將來,叫他們持定那真正的生命。20 提摩太阿,你要保守所托付你的,躲避世俗的虛談和那敵真道、似是而非的學問。( 提前六17-20 )

偉大的猶太裔科學家愛因斯坦(Albert Einstein)在1879年3月14日出生於德國的烏爾姆鎮 (Ulm)。1933年為了抗議希特勒的法西斯獸行,愛因斯坦毅然決然下了決定︰「只要納粹政權存在一天,他就永不返回德國。」希特勒沒收了愛因斯坦所有德國的財產,使他變的一無所有。而逃離德國的愛因斯坦,遠渡重洋,到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任教。

據說,愛因斯坦初到普林斯頓時,接待他的是該校的教務主任,教務主任一面為愛因斯坦引導介紹,一面帶他到辦公室。到了辦公室,教務主任問愛因斯坦需要學校提供什麼教學用具時,愛因斯坦說道︰「我想我需要一張桌子,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、鉛筆,這樣就可以了。喔﹗對了,我還需要一個比較大的廢紙簍﹗」。「為什麼?」教務主任好奇的問道。「因為我要扔的錯誤很多﹗」愛因斯坦答道。

愛因斯坦一生,不能夠算的上順利。他直到三歲才開始說話,在學校,有時他甚至被當作一個叛逆的學生。大學畢業之後,由於教授對愛因斯坦的印象不佳,使他不能如願留校擔任助教,導致他失業兩年。後來,他在瑞士的專利局謀得一份工作。26歲時(1905年),在缺乏研究的儀器和資料的環境下,他利用空餘的時間,完成了4篇革命性的論文。其中一篇〈分子大小的新測定法〉讓愛因斯坦贏得了博士學位。他的學習環境,並不如外人順利,既沒有名師可以指導,畢業後也面臨失業,最後僅能謀得一個餬口的工作。但卻在困難的環境中,拼出一條血路。甚至17年後(1921年),這篇博士論文讓他拿到諾貝爾物理獎。

這位被當代視為最偉大的物理學之父的科學家,一生並非順暢,在逆境中到了瑞士,從德國流亡海外,一無所有,又飄洋過海到了美國。當他的名聲達到巔峰,猶太人視為心目中的英雄,被邀請回到以色列當總統時,他卻謙虛的認為自己根本不適合這樣的「大位」,他不曾「忘了我是誰」,婉拒做以色列人的「總統」。他寧願選擇在孤寂的普林斯頓校園終老一生,至今讓人懷念、敬重。

愛因斯坦說:「因為我要扔的錯誤很多﹗」,人的一生要在許多的錯誤中成長,俗話說:「人生不如意者十之八九」,在幽暗的環境中,人生要有一套正確的價值觀,才能面對許多艱難的環境。相同的,當人的環境順遂、生活富足時,更需要有一套正確的信仰,引導人走在正確的道路。偉大的教父神學家奧古斯丁(Augustine)在《上帝之城》(De civitate Dei,The City of God)中曾說道:「你的心嚮往自然之上帝,但是你的頭卻向城邦的意志低頭。」 在我們的心中,永遠有兩座城邦在鬥爭,一個是「上帝之城」,另一座是「世俗之城」。當我們抬頭仰望上帝之時,卻不時的有另一座世俗的城邦不斷召喚我們。

誰不喜歡成功?誰不喜歡富足?誰不喜歡興盛?但當我們處在順利富足的環境時,我們是否能夠像愛因斯坦一樣,即使名聲到了巔峰卻依然謙卑為懷。特別在富足的環境下,如何保有一顆敬虔謙卑的心,對多數人來說,都是一件不容易的事。

在保羅的書信中,保羅曾要提摩太去教導一個較為富足的教會,這個教會就是以弗所。這個城市過去曾是羅馬帝國小亞細亞省的省會,與希臘的雅典隔海遙望。城市中所建築的亞底米女神廟,更是當今世界七大奇觀之一。處在這樣一個進步且富饒的城市,以弗所的教會在經濟上也是富裕的。然而,信徒與教會富裕了,這時教會需要的是什麼?在富足的環境下,教會和信徒又應該保有怎樣的信仰態度,以下,我要從幾個方向來討論這個議題。

一、倚靠神不可倚靠錢(V17)

「囑咐」這個字,希臘原文為παράγγελλε(paraggellō), 原本有命令(command、order)的意思,英文的和合本(KJV)用的另一個英文字charge, 中文和合本則將這個字翻譯為「囑咐」,有強制命令的味道。然而,根據Ryrie的《新美國標準聖經》(New American Standard Bible)則翻譯為instruct,有「吩咐、教導」之意味 。NIV則翻譯為強制的「命令」(command) 。為什麼保羅要提摩太「教導、命令」那些教會「富足(Rich)的人,不要自高( highminded ),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。」更要他們「只要倚靠神」?

這裡,我們必須要來研究一下保羅寫這封信時的時代背景。根據Ryrie的《新美國標準聖經》解釋,保羅寫這封信時,人正從馬其頓(提前1︰3)往尼可波立(Nicopolis)的路程( 提多書3︰12 )。 提摩太因為有要務,因此必須先到以弗所,並待在那裡工作。 而保羅寫這封書信時,就是要待在以弗所的提摩太,用真理教導在以弗所教會的弟兄姊妹,特別是那些「富足的會友」。

提摩太在路司得長大,他的父母信仰不同,父親是希臘人,母親友妮基(Eunice)和外祖母羅以(Lois,提後1︰5)都是敬虔的猶太人。或許因為出生在外邦,且生長在小亞細亞,對於同是在小亞細亞的以弗所這個城市比較熟悉,因此,保羅要提摩太先到以弗所教會,去堅固以弗所教會弟兄的信仰。

然而,以弗所這個城市,是一個怎樣的城市?根據研究,以弗所在西元前六世紀,已經是地中海地區最為富有的城市之一。它的海港在城市的西邊,海港裡帆檣如林,人聲鼎沸。從海港到市內有一條600米長的街道,兩旁柱廊裝點,遠遠望去猶如列隊的武士,十分壯觀。街道的盡頭是一座巨大的露天劇場。劇場依山而建,朝西呈扇形展開,舞台在最下面,樂隊在大理石搭建的平台上,劇場內可同時容納25000名觀眾。它始建于西元前700年,由五萬名奴隸歷時7年才建成。西元前一世紀時,這個城市化人口已經達到20多萬。一些居民居住在環繞噴泉組成的開放式庭院,出現了居民小區的雛形。市內的公共廁所十分考究,不但有羅馬柱,而且屋中放置大理石台座和青銅塑像,地面和牆壁裝飾有圖案,從山上引下來的泉水自動沖洗廁所,另有一個水池裡流動的泉水供人洗手並起到室內空氣流通作用。在寬敞的房間裡,環牆一圈都是石板鋪成的座位,石板上有一個個圓洞。

這個城市過去曾是羅馬帝國小亞細亞省的省會,與希臘的雅典隔海遙望。城市中所建築的亞底米女神廟,更是當今世界七大奇觀之一。處在這樣一個進步且富饒的城市,當然作為以弗所的教會,可能在經濟上也是比較富裕的。再加上以弗所是一個異教興盛的城市,當然,從異教徒變成基督徒,這個教會信徒的信仰內容,也並非一朝就能夠「質變」。

一個處在富裕城市的教會,所面臨的經濟誘惑,挑戰也比較大。因此,保羅要提摩太在以弗所教會,教導這些比較富足的信徒,信了主以後,不要再像沒有信主前,一切「向錢看」。畢竟在一個富裕的城市中,追求金錢或流於金錢遊戲,往往是在這種富裕城市的氛圍中自然形成,就算信主了,原來的生活習慣和價值都不可能在短期間改變,特別是如果沒有真理的根基與薰陶,很自然就會把這種習性帶進教會,讓一個信徒雖然有信仰的形式,卻沒有真正的信仰的內涵。形式有了,不代表就是真正的信徒!

畢竟,錢可以給人帶來「安定」、「安全」、「倚靠」。俗話說,「錢不是萬能,但沒有錢卻是萬萬不能!」、「有錢能使鬼拖推磨!」。有錢真好!但保羅卻要提摩太告訴這個較為富有的教會,特別是那些富足的信徒,「不要自高,也不要倚靠無定的錢財。」,信主後,要把所有的心力放在「倚靠神」。因為「錢財」是「無定的」(uncertain),這「無定的」原文是δηλότης,原本有「不可靠的」之意,保羅的意思是說錢財實在不可靠,無法掌握。但是我們的上帝,卻是「可靠的」、可以倚賴的。希臘文這裡用ἐλπίζω,這個字有Trust、Hope之意,也就是說,我們的神是「可以信賴的、可以期待的」。

NASB在翻譯「倚靠」時,特別用了Fix這個字,Fix這個字有「定」的意思。這個字在中文中,有「穩定」、「安定」、「堅定」、「固定」的意思。一個人有錢了,生活就變的「穩定」、「安定」、「堅定」、「固定」了。把這個標準放在古今中外,這是一個「恆常不變」的大道理,有哪一個人敢推翻這個「大道理」?

然而,保羅卻推翻了這番大道理,他告訴提摩太,要他告訴那些富足的信徒和教會,「錢不可靠,上帝才可靠!」,生命的「倚靠」是「上帝」,不是「金錢」!這是一番怎樣的「顛倒道理」?在以弗所這個繁榮的城市,你保羅憑什麼推翻生活在這個城市幾千年不變的大道理?而且,這個教會的信徒不也是這樣在生活的嗎?!在提摩太書信中,我們並沒有其他訊息,看到保羅對這個看法提出深一層的論述,他的話,就是「命令句」,用康德 ( Kant ) 的話來說,這就是「定言令式」(Categorical imperative ),不為什麼,當你信主後,你「義務」上就當如此看待金錢!

你信主後,喜歡也好,不喜歡也好,如果生活安適富足,如果工作順利發達,這當然要感謝主。但你越是發達有錢,保羅告訴你越不能「倚靠錢財」,而是越要「倚靠主」。你的安定感和幸福感,要來自於對上帝百分之一百的倚靠,並不是因為你口袋中有多少的「現金」,你的銀行有多少的「存款」,還有你名下有多少的「不動產」!請記得,保羅在這裡提出一個對你生命顛反的挑戰,信主後,你不能像以前或和別人一樣,把眼睛放在「不定的」金錢上,你要完全仰望主、倚賴主。

二、要在好事上富足(V18)

保羅曾經說過:「不要效法這個世界,只要心意更新而變化,叫你們察驗何為神的善良、純全、可喜悅的旨意。」(羅馬書12:2)。信主後,保羅要我們常常「察驗何為神的善良?」,這裡的「善良」,英文就是Good,在中文的意思中,「善」往往是指「人的良心」。

「良心」是一把尺,一個標準,每個人都有這一把尺。但是社會也有一把尺,這把尺叫做「道德」。「道德」是內在的良心,沒有強制性。但「法律」就是「社會良心」,我們又叫它「社會正義」,是有強制性,且是最後一道防線。

但是「基督徒」的「善」是什麼?卻是指「基督的良心」,不是一般外界講的「自己的良心」。從《聖經》的教導,基督徒都是罪人,何來「良心」可言?如果我們說我們有良心,我們這個良心天生良善,那麼這個說法,就不是基督教了,你就往右靠到中國的主流思想儒家的系統了。我們講的「良心」,是因為有基督在你心裡面,聖靈內住在你裡面,從此,你心中就有一把尺,這把尺跟以前不一樣。《聖經》說:「世人都犯了罪,虧缺了神的榮耀。」(羅馬書3:23),「虧缺」,希臘文用ὑστερέω(hystereō),原本指「缺乏、沒有」(devoid of),KJV等所有版本皆翻譯為Short,意指「短缺」,也就是說人根本「沒有」上帝的榮光。彌迦書中則說道:「世人哪,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!」(彌迦書6:8)。從這裡我們看出,保羅所說的「善」(良心),就是指基督在我們裡面的善,並非指我們每一個人都有良善、良心。

這裡,保羅要提摩太教導以弗所的弟兄姊妹,要他們不要僅在「金錢上富足」,更重要的是要在「好事上富足」。「好事」KJV用Good work,work這個字希臘文是用ἔργον,這個字英文有個重要的意思,就是「行為」(Act),「好事」更貼切的翻譯是「好行為」(good act)。保羅要提摩太教導以弗所的教會,當他們得救以後,需要更多知道上帝的心意是什麼,在沒有信主前,我有一套自己的良心,但信主以後,我需要學習瞭解上帝的心意、上帝的良心是什麼?保羅希望,這些教會富足的弟兄姊妹,不要只是定睛在金錢上,而且,還要在「行為」上多多表現出好的行為。也就是說,信心和得救後的行為,要能夠相稱。

自從宗教改革以來,整個基督新教的核心,都是「因信稱義」,也就是整個基督教信仰的核心,都被解讀為「信心」而不是「行為」。路德曾經說道:「我們應當知道,除了上帝所命令的以外,沒有善功。」。 人得救不是靠一堆做好事的「善功」來取得得救的依據,也並非「積功德」,而是需要從相信著手,相信了,就得救,不相信,即使做了一堆「善功」,也無法得到救贖。加爾文說:「誇耀行為乃是竊奪上帝稱人為義所應得的光榮,並破壞拯救的確據。」 ,人不能靠行為稱義,人要靠相信稱義,一切行為、善功都不是基督教信仰的救贖核心。

然而,當這樣的思想被發展到極端時,這也會帶來很多危險。耶穌的兄弟雅各就不斷的在他的書信中,強調「我們的祖宗亞伯拉罕把他兒子以撒獻在壇上,豈不是因行為稱義嗎﹖可見信心是與他的行為並行,而且信心因著行為才得成全。」(雅各書2:21-22)信心是要與行為並行,信心更需要行為才能「成全」。因此,雅各說道:「人稱義是因著行為,不是單因著信。」這個「單」,KJV是用英文的Only,也就是說雅各認為一個人得到恩典稱義,不能「僅僅」因為相信,還需要有後續相稱的行為來表現出你得救的明證。當然,這是一個複雜的神學問題,並不是我們這裡要討論的焦點。然而,如果揆諸加爾文的《基督教要義》時,我們會看到加爾文對「行為」、「實踐」的重視,在該書中,加爾文說道:「基督徒的生活就是克己。」,傅瑞爾(Dr.Goorge W.Forell)在《路德傳奇》中,也有一段這樣論述路德的話:「路德最重要之一項教導,就是他堅持:上帝並沒有要求你離開家庭的工作,或是離開你的田園、工廠、辦公室或學校,而去一些更有宗教氣息的地方尋找救恩,上帝會,也能夠在你居住或工作的地方拯救你。」 不管是加爾文或是路德,救恩雖然是來自於相信,但他們的信仰卻是非常「生活化的」、是「實踐性的」,更是一種非常強調「信行合一」的克己生活。絕不是像現在許多臺灣的新教教派,信仰非常口號化,在實踐上更是做的很不夠。

三、要學習慷慨施捨和分享(V18)

「甘心施捨」NASB和NIV都翻譯為Generous,意思是指「慷慨」、「寬宏大量」。「供給」,KJV翻譯為Communicate(交流),NASB及NIV則翻譯為Share,意思就是「分享」。

一個富足的人,常常帶著感恩,知道要倚靠主,不是倚靠自己和財富。因為知道財富來自於上帝,因此,對於「體貼」別人的事,就顯得特別慷慨,會在財物與物質上,來幫助那些需要的人。

箴言19:17說道:「憐憫貧窮的,就是借給耶和華;他的善行,耶和華必償還。」,以賽亞61:1也說道:「主耶和華的靈在我身上;因為耶和華用膏膏我,叫我傳好訊息給謙卑的人(或譯︰傳福音給貧窮的人),差遣我醫好傷心的人,報告被擄的得釋放,被囚的出監牢。」在保羅的書信中,我們看到保羅特別憐惜貧窮的、孤兒寡婦,要教會和弟兄姊妹要特別照顧他們。在耶穌的四福音書信中,耶穌也喜歡舉例用寡婦的二個銅板,來表示人對上帝的敬畏。

在一個富有的教會中,保羅也特別提醒提摩太,要這個富足的教會和弟兄姊妹,常常表現出一種對人的慷慨,甚至是「樂意供給人」,體諒那些窮苦的上帝百姓,隨時與人分享自己的富足。

四、要建造生命的好根基(V19)

路德在《桌上談》中,曾經說道:「瑪門有兩種法寶:第一當我們順利的時候,它使我們感覺安全,我們就毫不畏懼上帝。第二當我們不順利的時候,它使我們試探上帝,去尋求別的神。」 俗話說「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」,生命無法每時每刻都令人滿意,生老病死,再加上不可預知的意外,信了基督教,不能保證我們的生活就一帆風順。

基督教是一個「救贖」的宗教,並不是一個強調「成功」的宗教。救贖的核心要從《聖經》的文本(Text)去察考。威廉‧范甘麥倫(Willem VanGemeren)在他的巨作《救贖進程》(The Progress of Redemption)說道:「《聖經》的啟示解釋了神在人類歷史中的活動,並且啟示了神對人類的需要予以恩典的回應。」 賴德(George Eidon Ladd)在他的《新約神學》(A Theology of the New Testament)中也說道:「《聖經》神學基本上是描述並解釋神在人類歷史舞台中的作為,這些作為的目標是叫人得『救贖』。」 《聖經》的核心,是整個人類的「救贖歷程」,是一部上帝怎樣救贖他的百姓的歷史,而這個歷史,也關涉到一切現在被救贖的百姓。「救贖歷程」包括看的到的(visible),也包括看不到的(invisible)。這什麼意思?也就是說,上帝救贖我們不能僅從「今生」去看待,還要從永恆的角度去思考。在《聖經》中,我們所看到上帝的百姓,經歷一次又一次的挫敗,有些甚至最後喪失生命。耶穌如此,他的十二個門徒,似乎從世俗的角度看有「好結局」的也並不多,是挫敗的。但福音有因此就中斷?沒有!反而因為門徒一個一個的殉道,一代接一代的堅持,結果讓基督教成為當今世界最偉大的宗教之一。

這個「救贖歷程」,不純粹歷史的,也活生生的包括現在,更包括現在的你我!然而,「救贖」如果被狹隘解釋成為「成功」、「興盛」、「富足」等形容詞,並用這種類型的教導,作為教會和個人復興的核心,作為《聖經》教導的中心,就會產生偏頗,用這種淺薄的教導,就把上帝這部豐豐富富的「救贖大書」給窄化了,更把人的眼光也窄化了,並放進「可見」(visible)的世界,卻完全忽視了上帝「不可見的」(invisible)世界大業!當這種教導成為信仰的王道時,就會將信徒的真理根基推向「死胡同」,這種信仰會像脆弱的玻璃,經不起苦難的磨煉就破碎了。而保羅稱這種教導,就是「似是而非的學問(或翻譯為「錯誤的知識」)」(false knowlege)(提前6:20)。

誰不喜歡「成功」?「救贖」裡有成功的故事,但成功絕不是救贖的「目的」。因此,耶穌和門徒,都經歷了看起來並不怎麼光彩的苦難和犧牲。誰不喜歡「興盛」?「救贖」裡有興盛的故事,但興盛絕不是救贖的「目的」。因此,上帝讓他的百姓以色列人不斷的被摧毀、荒涼,更一再地被擄到荒漠的國度。誰不喜歡「富足」?「救贖」裡有很多富足的故事,但富足絕不是救贖的「目的」。因此,耶穌本來富足,卻為我們成了貧窮,叫我們因他的貧窮成為富足。(林後8:9)。這說明什麼?我們的信仰是一個「救贖」的信仰,「救贖」裡有「成功、興盛、富足」這些元素,但「救贖」絕對不等於「成功、興盛、富足」。因此,在救贖過程中,我們可能面臨苦難、也可能失去性命,這個主權不在你我的手中,乃在於上帝的手中,用加爾文的話,這是上帝「絕對的主權」,我們只能順服,而且是絕對的順服!

或許上面的話讓一心只想追求幸福成功的人「很挫折」,甚至聽的「很生氣」,但這是真理的「王道」,更是保羅口中所說的「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」(提後2:15),而「按著正意分解真理的道」就是要建造信徒「生命的好根基」,有了好根基,當苦難來時,套用保羅的話來說,就比較「站立得住」(這福音你們也領受了,又靠著站立得住。林前15:1)。俗話說,「樹頭哪站呵在,就不驚樹尾做風颱!」。這就是為什麼路德在上面講的,當順利的時候,錢會讓我們感覺安全,我們就不怕上帝。但當我們不順利的時候,我們便開始試探上帝,去尋求別的神。大衛也說過:「根基若毀壞,義人還能作什麼呢?」(詩篇11:3)保羅深知道「根基」對於一個教會、一個信徒的重要性,特別是如果這個教會或信徒比較富足,要建造一個好的教會,或建造一個優質的信徒生命,打好根基是相當重要的一件事情。

五、要堅守所託付的工作(V20)

「保守所託付的」(keep that which is committed to thy trust.)希臘原文卻只用一個單字παρακαταθήκη(parakatathēkē),這個字有deposit之意,中文翻譯就是「存款」。也就是說,當你是一個很忠心的人,別人很信任你的時候,他可以把「存款」放在你那裡,托付給你,因為你會很忠心的幫他保管這些存款,不會佔為己有。相同的,如果一個人很富足,是因為上帝信任你,把「存款」交給你管理,因為你會很忠心的把上帝的存款管理好。同時上帝也會交付一些工作給你,你也能把這些交付的工作,忠心的完成。

臺灣開始樂透以後,發生過很多糾紛。其中有一個案子非常有名,有一個在大陸的台商,拜託在臺灣的友人,幫忙簽了樂透,沒想到簽的號碼竟然中了樂透九億多元。這個受託代簽的朋友,竟然把這個獎金「暗槓」起來,私吞這筆高額獎金。這位台商知道自己中獎以後,屢討獎金不到,氣的到法院向這位代簽的朋友提告,最後這個原本只是代簽管理的朋友被關進了監獄。

這個案例,就是一個典型原本只是代管的角色,卻因為「見錢眼開」,私吞朋友錢財的案子。各位,如果你有這樣的朋友,你敢把你的錢托他管理?別說請他代管錢財,這種人請他幫忙做事,都要多多考慮。為什麼?因為這種人「不忠心」,因此不值得信任。這種人如果你把錢財交他管理,把重大的工作托付他處理,那簡直是拿石頭砸自己的腳。

申命記中說道:「你要紀念耶和華你的神,因為得貨財的力量是他給你的。」(申命記8:18)。保羅在這裡講道:「提摩太阿,你要保守所托付你的。」(提前6:20)在以弗所的富足教會中,保羅很擔心這些富足的信徒搞不清楚信主了以後,還在倚賴無定的錢財,不知道「得貨財的能力是上帝給的」,不是要倚靠錢財,而是應該倚靠恩賜錢財的上帝!也知道這些弟兄姊妹在外邦這種文化生活,被外邦文化長久浸染,一堆「祖宗的遺傳」,真理根基根本就不夠穩固,因此,托付提摩太要好好教導和提醒這些弟兄姊妹。

然而,保羅卻語重心長的提醒提摩太,要自己先成為一個忠心的人,才能成為一個可以被托付的人。保羅以強烈的「存款」比喻一個忠心的人,是值得別人把錢財甚至身家都放在他那裡保管。偉大的教父神學家奧古斯丁(Augustine)在《上帝之城》(De civitate Dei,The City of God)中曾說道:「你的心嚮往自然之上帝,但是你的頭卻向城邦的意志低頭。」 我們要成為一個忠心的人,談何容易?頭向上仰望上帝時,回頭便是華麗物欲的城邦每天在召喚我們,奧古斯丁如此,處在今天華麗的台北城市,不也如此?

然而,這是一個信徒應有的生命目標,更是我們一生必須學習的功課,我們必須學習成為一個「忠心」的人,讓上帝覺得我們值得信賴,把更多的福氣賞給我們,把上帝更多的珍寶寄存在我們這裡,並讓我們成為福氣的出口,更是福音的出口,就像保羅鼓勵提摩太「要堅守所托付的工作」,並教導教會信徒而讓教會得到福氣!
 

這篇內容讓您覺得?

,目前已有137人投票

Copyright © Daniel Cheng. All rights reserved.
International copyright secured. Used with author’s permission..

Reprint Article? or Back list page

歡迎加入我們的官方 LINE 帳號 @255vux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