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上Javascript為處理區塊圓角與頁面移動至最上層,皆不影響網站之閱讀。
:::

字體調整:

  1. 一般
  2. 較大
  3.  大 
  4. 很大

分享到:

  1. Facebook圖示
  2. Plurk圖示
  3. Twitter圖示

傳道書寫道「哀慟有時,跳舞有時」。悲傷之旅,沒有人能倖免於失落和隨之而來的悲痛。

悲傷是我們共同的經歷。然而,什麼是悲傷?我們如何定義它?我們賦予它什麼形狀?悲傷是生命中最酸楚的時刻之一。我們很少談論它,或者試圖尋找它的定義,直到我們身處其中:一個充滿痛苦和困惑的時節。

充滿痛苦和困惑的時節
「在與我未出生的孩子告別時,我心中的痛楚,我先生能感受得到嗎?」

「我能明白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幾十年之後,得重新找工作對外子意味著什麼嗎?」

「孩子們能理解我們為什麼離婚嗎?」

悲傷的面貌如此多變,是否有可能找到一個悲傷的定義?儘管悲傷的經歷是如此獨一無二,但所有的悲傷都有一些共同的主題:傷痛、失去身分、懷疑,同時經歷身體、情緒和精神上的症狀,還有治癒所需的時間等,都是悲傷的一部分。

多年來,專家們試圖透過使用「階段」或「任務」等術語來定義這些主題。有些人或許會將對悲傷的反應稱為「適應」。無論使用什麼詞彙,專家似乎都同意「悲傷」是一個過程,一個需要時間且沒有規則的過程。顯而易見的是,悲傷會引發生活改變。

悲傷是對自我重新定義
隨著生命的成長、學習和改變,我們不斷地更換和加強我們的個人定義。這是生活中可預期的一部分。它反映了一種控制感和目的感。

然而,悲傷是對自我的強制重新定義。它是對通常看起來失控、沒有目的且出乎意料的事件的反應。

「我知道爸媽有一天會離世,但總覺得不是今天。每個人都轉向我這個長子,問我現在該怎麼辦。我該說什麼?我還沒準備好成為家裡的長輩。怎麼想得到,在45歲時,我仍有剛成了孤兒的感覺。」

悲傷是重新定義的過程。每個人的故事不一樣,每個人的情況都是自己獨有的。然而一旦踏入悲傷的旅程,迎面而來的問題總是,「現在我是誰?」

.在心愛的孩子去世後,我仍然是兩個孩子的母親,還是僅有的一個孩子的母親?

.父親躺在那裡,不知曉全然依賴他、人生被困住的我,仍還沒有從他的死亡中解脫出來。我是誰?女兒?護士?照護人?

.我很怕被問到我家在哪?我不知道該怎麼告訴別人我住在哪裡。爸媽離婚前很簡單,只有一個地址。現在我有兩個居住地。

.她走了,我現在的正確頭銜是什麼?丈夫? 伴侶?還是我必須說鰥夫?

.我唯一的弟弟死了,我還是姊姊嗎?還是我現在是獨生女?

.我一直為自己的工作和成就感到自豪。在本週退休之前,我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了35年。 現在我該怎麼做?誰會僱用一個55歲的男人?未來我如何支持我的家庭?我現在是誰?

上述這些都是不同的情況,但是你會在其中聽到相同的問題。尋找這個問題的答案是經歷悲傷的過程,也是痊癒的過程。

「我疼痛,大大拳曲,終日哀痛。……拯救我的主啊,求你快快幫助我!」(詩篇三十八篇6、22節)

該怎麼說再見?
「告別」可說是悲傷的旅程中最困難的部分之一。然而,說再見的方式也可能是最有助於康復的要素。告別的形式因家庭而異、因人而異;在死亡、離婚、失業或其他重大失落時,我們選擇告別的方式,實際上有助於應對早期的悲傷。

失落有許多不同的類型,告別的方式也有諸多變化,葬禮、紀念蠟燭、特殊餐點、家庭聚會、剪貼簿、藝術表達信等等皆囊括在內。家庭的所有成員,包括兒童,都應有機會參與告別儀式的規劃。告別最重要是找到一種自在的方式,無論是私下還是公開,例如喪禮就是表徵我們對逝者的愛,紀念其生命並為未來做出承諾。

葬禮表徵對逝者的愛
一般而言,葬禮在摯愛離世後舉行,目的是給家屬親友一個公開告別的機會。在許可的情況下,會事先問時日不多的摯愛有沒有未了的心願,並商討墳地、壽衣等相關事宜。

然而近年有不同的作法:在摯愛尚存人世就舉行告別儀式。將離世的摯愛不僅能親自挑選禮堂布置的風格、決定音樂曲目與回顧故人剪影短片,還可以參加自己的告別式,親耳聽聽自己在他人生命中留下的影響,與親友同事一一擁抱告別。

傳統的喪禮瀰漫著哀傷的氣氛,讓人肝腸寸斷。然而,近十年來許多哲學家、宗教家提出不同的思維,
將人生看作一場學習的旅程,將離世看待成人生的畢業典禮。

於是在這場「畢業典禮」中,邀請來賓穿上自己最喜歡的衣著,打扮光鮮亮麗,以歡慶的態度來回顧逝者人生的各個階段,現場同時展示逝者過往的努力成果與收藏品。

告別儀式為悲傷的人提供一種方式,追想上帝在親人生命中的憐憫並公開告別。葬禮也成為一個牧養的時刻──能讓人聽到主復活應許的時刻,並得到其他主內肢體的鼓勵和支持。

因此,葬禮成為每個人承認死亡已發生、表達他們對復活的信心和希望,並慶祝逝者這一生精彩生命的一種方式。

告別儀式為失去摯愛而邁入漫長康復過程的人們,提供了一個起點。因為在所愛的人去世後接著的日子裡,至親常常充滿困惑和麻木,這時有牧師和會眾照顧他們,並提供上帝話語的安慰和信仰上的鼓勵,這對家屬會是一個很大的祝福。

面對其他失去的告別
「說再見」不是僅限於葬禮,我們也會在搬家、寵物死亡、離婚、換工作等情況下說再見,例如:

1.為了幫助適應搬家,你可以:邀請家人各寫一篇短文,敘述他們對這個家最生動的記憶。短文可以搭配照片和素描,然後,為每個家庭成員製作一份副本。

2.思念去世的寵物,你可以:將全家人聚在一起,種一棵樹以資紀念。

3.應對空巢症候群,你可以:帶即將離開家的孩子,一起去他最喜歡的餐廳用餐,這麼做會為你和孩子提供機會,慶祝孩子成人,並為孩子進入新的人生階段設下里程碑。保持好奇與學習的心,繼續聆聽孩子對職涯的興趣、機遇和挑戰,這能幫助你和成年子女保持有意義的交流。

4.為了適應失婚後再度單身的生活,你可以:寫一封「放手信」。

離婚是個悲傷的過程,離婚後仍經常會出現憤怒、自責及罪疚感等多種複雜情緒。諮商輔導界巨擘賴諾曼(Dr. H. Norman Wright)在其《再見.愛》一書提到,可採取的方法是寫一封「放手信」,它會釋放你的諸多感受:

「讓你在復原的過程中往前行進,並且帶來療癒。有些人將信大聲地唸給自己聽,或是給一位信任的朋友聽。你可以敘述你對婚姻曾有的夢想與幻滅,你的掙扎、自責、挫敗,在這段悲傷時光對你最困難的是什麼、你從中學到了什麼,以及放手後你想要過怎樣的生活。」若需要範本請自行參閱該書。

告別儀式適用於生命中任何一種失落。它能以一種真實的、鮮活的、立體的方式來幫助你,為你的失落劃上句點。

如同一位悲傷的寡婦說:「我不知道說再見會有多難。然而,當我拒絕說出來時,它更難了。」
 

(本文刊於基督教論壇報/4573期2023/9/20-22)

相關連結

https://ct.org.tw/html/news/3-3.php?cat=38&article=1396599

這篇內容讓您覺得?

,目前已有138人投票

Copyright ©Jane Hsu
All rights reserved. International copyright secured. Used with author’s permission.

Reprint Article? or Back list page

歡迎加入我們的官方 LINE 帳號 @255vuxnt