以上Javascript為處理區塊圓角與頁面移動至最上層,皆不影響網站之閱讀。
:::

字體調整:

  1. 一般
  2. 較大
  3.  大 
  4. 很大

分享到:

  1. Facebook圖示
  2. Plurk圖示
  3. Twitter圖示

柏拉圖、亞里斯多德、老子和孔子都曾討論過領導的本質,以及一個人如何成為領導者。不過直到最近才有領導學方面的學者開始將重點放在態度和策略上,而通常這些都會讓人聯想到「領導的對立面」(Kelley, 1992, p. 12)—幫助追隨者自己的發展。這些學者建議,最佳的領導是要能跟另一面有持續不斷的「辯證」(p. 45)。關於這個「對立面」的兩項重大貢獻,是由格林里夫(Robert K. Greenleaf)和凱立(Robert E. Kelley)提出,兩人關於這方面各自的理論分別為:僕人領導理論以及追隨力理論。這兩個理論都已獲得廣大的擁護。

本篇報告將會探討這兩個理論有何相同與相異之處、理論各自的強項與弱點、兩者間彼此如何推崇對方,以及是否這些理論可以應用在不同的文化之間。關注的焦點將放在因輸出這些模式可能引發的問題。

源起

兩個理論在某種程度上似乎都有部分受到耶穌基督的啟示。舉例而言,追隨力聽起來像是耶穌在下令選擇門徒時所說的話:「跟從我」(馬太福音第四章第十九節、第九章第九節、第十六章第二十四節、第十九章第二十一節;馬可福音第一章第十七節、第二章第十四節、第八章第三十四節、第十章第二十一節;路加福音第五章第二十七節、第九章第二十三節、第十八章第二十二節)。事實上,在四本福音書裡,跟從(追隨)總共出現了九十一次。然而實際上,凱立的靈感可追溯到他在旅館房間的一段無聊時刻(1992, p. 22),當時在房裡的他,目光停留在一本大概是基甸會送的聖經上。這件事讓他仔細考慮普遍常見的宗教—佛教、印度教、猶太教、伊斯蘭教和基督教。同時他也開始思考基督的追隨者—而非基督本身—如何改變這個世界。這就是凱立關於追隨力這個想法的開始。

相同的,格林里夫有關僕人領導的概念,亦可以合理的相信有可能同樣受到基督的啟發。在馬可福音裡(第十章第四十三至四十五節),耶穌告訴祂的門徒「你們中間、誰願為大、就必作你們的用人;在你們中間、誰願為首、就必作眾人的僕人。因為人子來、 並不是要受人的服事、乃是要服事人、並且要捨命、作多人的贖價。」而在約翰福音(第十三章第十四至十五節),耶穌說道:「我是你們的主、你們的夫子、尚且洗你們的腳、你們也當彼此洗腳。我給你們作了榜樣、叫你們照著我向你們所作的去作。」儘管格林里夫確實大量地參考耶穌在世上的種種事蹟和話語,但格林里夫只有一次引用一句耶穌關於僕人的說法,而且還是透過畢林斯先生—老師是僕人的一個角色—的嘴(1979, p. 28)。

很顯然地,凱立與格林里夫都知道耶穌所傳遞的信息。但或許他們認為耶穌的信息不夠商業導向—太過於宗教性。一個更大的問題是,耶穌的用字選詞「眾人的僕人」,的確比格林里夫想表達的更加深遠;而耶穌關於背起十字架來跟從的信息(馬太福音第十六章第二十四節;馬可福音第八章第三十四節),對凱立來說則太過極端。

※進階級的文章我們原則上只翻譯簡介,請讀者嘗試閱讀原文。若您仍希望我們翻譯,請考慮對本文的翻譯費奉獻,當奉獻總額達到所須經費的百分之八十時,我們會立即進行翻譯流程,本文原文近三千五百字,翻譯費(翻譯,校稿,潤稿,試讀,修稿,排版,校稿,定稿)約須一萬二千元。
 

相關檔案下載

這篇內容讓您覺得?

,目前已有137人投票

譯自Comparing Followership with Servant Leadership一文
正體中文版權 © 2009 Lifting Hands Network Taiwan 舉手網路

Reprint Article? or Back list page

歡迎加入我們的官方 LINE 帳號 @255vuxnt